看《人民的名义》,给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

提交人:骆筱 | 时间:2017/4/14 15:28:55 | 浏览次数: | 返回首页

最近,反腐大剧《人民的名义》热播,由于剧情紧凑以及众多老戏骨实力演技,自开播以来,不但收视告捷,在社交媒体上也引发了热议。

相信追了这部剧的朋友们,都会对国家某部委项目处长赵德汉这个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。一方面是被老戏骨的演技深深折服,另一方面当观众深入地思考探讨剧情时,发现赵德汉悲剧的一生,令人唏嘘。

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受贿的金额——两亿三千九百九十九万五千四百元!而面对满满一冰箱的人民币,他竟然说出了这样的话:


从表面上看,这是小时候家境贫寒缺乏安全感的后遗症,但究其根本原因:儿童时代没有受到家长良好的教育与指引

与孩子“谈钱”

与孩子“谈钱”,是每一位家长无法避免的教育话题。但很多家长往往都不愿意与孩子谈论。有些人担心,让孩子小小年纪就接触理财的概念,会染上一身铜臭,将来变成一切向钱看的“市侩族”;也有些人会把金钱与肮脏的行为相联系。这些观点都是要不得的。

我们都知道,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钱,而孩子也在以他们的视角来理解我们对待金钱的态度和处理方式。当然,这其中也存在很多错误的观念,比如我们常说的“哭穷”教育

有个著名的“太贵效应”,不知道家长们是否听过。“这个太贵了,我们买不起!”这句话在孩子童年时期说上100遍,父母的一个任务就完成了,那就是让孩子的一生都在贫穷意识中无法逃脱,从而导致孩子一生穷困的命运。

这么说可能还是不够形象,或许我们可以从中国家庭中的几个常见场景窥看一二。

场景一

某父母为了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,喜欢在孩子面前“哭穷”。他们的口头禅是“家里没钱,只靠你好好读书,以后赚大钱”,并且经常理所当然地给孩子穿亲戚穿剩的旧衣服,玩别人玩腻了送出的玩具,靠亲戚发善心给孩子些零花钱。孩子从小就被灌输,钱来之不易,内心对钱充满渴望。

场景二

孩子在商场里看中一个几块钱的玩具,想要妈妈给他买,妈妈瞪了孩子一眼,歇斯底里地大吼:“你知不知道妈妈每天上班多辛苦?赚的钱除了给你上学,只够每个月的生活费,你怎么这么不懂事!”孩子被吓得大气都不敢喘,难以理解为什么妈妈在前一秒还笑容满面,此刻却变成了一个脾气暴躁的陌生人。

我相信类似的场景不止一次出现在我们身边的很多家庭中,我们也对自己的孩子说过“爸妈赚钱很辛苦,我们是穷人”,“这个太贵了,我们很穷的,买不起”“家里很穷,没钱给你买这个”等等这样的话。

或许,你的这种“哭穷”教育的确会让孩子变得节俭、懂事、不乱花钱,但与此同时,也培养了孩子内心的匮乏感。孩子童年时期因为贫穷而产生的匮乏感一旦形成,将终生都难以摆脱。

我们还要赞成“哭穷”是一种正确的教育方式吗?

哭——没有用,解决不了任何问题。自己的经济条件不好,是需要自己去努力改变的,不能把孩子拉进来。因为穷意识背后紧逼家庭的压力占据了大脑的“带宽”,会直接吞噬孩子大脑发展能力,影响孩子的眼界和格局。

你认为这些说法太夸张,所以不信?那我再给你讲几个小故事吧!

场景三

某位IT工程师就是因为被父母“穷养”,从小到大经济上被严格管制,长大后的他特别渴望赚钱,又特别不舍得花钱。现在30多岁,月入4万,不舍得给自己买件超100块的衣服,不舍得花钱去旅游,也不舍得给父母换套好点的房子。生活品质奇差,且对未来毫无规划,因为他不会花钱,只懂存钱。

场景四

某位被穷养长大的高级白领,手上存款不低于60万,她身边的朋友和同事从06年开始劝她买房,当时首付8万就可拥有深圳市中心的小户型商品房,但她就是没勇气从那60万的存款中拿出8万来获得自己的房子,而如今哪怕把60万都拿出来,也不够那套房的首付。

每次出去需要一定开销的时候,她都处在一种很痛苦的状态,哪怕是喝一杯30多块钱的星巴克咖啡。她都觉得自己这样花钱是罪大恶极。即使凭借自己的劳动赚到钱,她也无法安心享受。

从这些小故事我们能发现:他们的家境也许并不都是贫穷的,但有一点绝对是共通的——故事主人公的父母都有着“贫穷的思维”,而在这种思维影响下教育出来的孩子,长大很有可能就会变得吝啬或者缺乏安全感。

抠门、吝啬会影响到孩子正常的人际交往。

缺失安全感问题也很严重,当孩子只会因为存折上的数字不断往上涨而感到心安时,那他离幸福快乐的人生恐怕就越来越远了。

细说“哭穷”教育带来的危害

1

孩子会压抑正常的需求

如果孩子总是被父母以“没钱,买不起”等理由拒绝,他就会在一次次失望之后,开始变得“懂事”,会常常在心里对自己说“我们很穷,爸妈没钱,我不应该要求任何东西。”

在这种心理作用下,孩子的正常需求也会被压抑,该有的东西不敢去争取,想买的学习用具不敢买,想要的玩具更是不敢向父母开口。贫穷意识会使孩子过早的成熟,甚至会使孩子产生一辈子的心理阴影。

2

孩子会变得小气、抠门

父母经常对孩子强调“没钱”“买不起”,会让孩子变得小气、抠门,不愿意与人分享零食或者玩具。因为仅有的少量的物质或者玩具,是在爸妈“没钱”的情况下买的,来之不易,孩子会由于过度珍惜而拒绝分享。一旦孩子抠门的不良性格形成后,会对今后的为人处世和人际交往都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。

3

孩子会变得自卑、孤僻

当班级举办集体活动或者同学生日聚会时,孩子可能会因为花钱而不去参加,“家里很穷,我交不起这钱”,“同学生日,大家都穿的很漂亮,送好的礼物,我买不起,还是不去丢人了。”爸妈经常“哭穷”,会让孩子有匮乏感,容易形成自卑心理,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。

4

孩子可能会过度追求金钱和物质

贫穷意识会引发孩子的自卑,同时可能也会引发孩子的奋斗心,发奋要超越别人。但就算超越了,长大后有钱了,贫穷意识依然会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孩子对事物的判断,以及对金钱的过分追求。

小时候物质一直未能被满足的孩子,长大后容易惟利是图、处处追逐金钱,或者过分追求奢侈品,名包名表攀比着买,用以填补童年时期的匮乏感。

事实上,孩子的内心是富足或贫瘠,与父母的经济能力关系并不大,主要取决于父母的心态。即使生活不富裕,只要爸妈保持生活的美感,不经常向孩子灌输“穷”的意识,孩子就同样能愉快健康地成长。

那我们该如何跟孩子谈钱呢?

01

别把对金钱的恐惧和匮乏感传递给孩子

一个孩子的内心是否富足或贫瘠,并不完全是由于物质是否缺乏而导致,而是一个家庭对待生活的态度。即使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,但如果过分地跟孩子强调金钱的来之不易或者大人处处对金钱执着,甚至将金钱的维持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上,那么孩子的内心也是不能富足起来的。

不要告诉孩子,这个商品很贵,我们买不起。

告诉孩子,我们每个月都有预算,现在已经超预算了,所以我们只能下次再买。或者这个商品有比较复杂的性能,适合更大一点的孩子玩,所以等你再长大一点,我们就可以买这个商品。

不要告诉孩子,家里没有钱,只能靠你了,你要好好上学,才能赚钱养家。询问孩子,你喜欢什么,为什么。你未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,我们可以为你做什么。

不要告诉孩子,你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了,其他什么都不用你管。

告诉孩子,要劳逸结合,只有强壮的身体,才能支持长久的学习。

02

定期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

规定好零花钱的应用范围,比如告知孩子,以后想要买小玩具、小零食,都可以自己买单。孩子想要什么的时候,提醒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。

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是教会他们去了解金钱,建立一些基本的理财概念和生活习惯。即使是孩子逢年过节时的压岁钱,也可以适当引导孩子暂时存起来,上小学后才开口始帮助他们学习使用金钱。

03

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理财观

让孩子懂得钱来之不易,要懂得珍惜

即使我们的经济条件允许,也要让孩子知道钱是来之不易的,只有付出了汗水,才能得到物质的回报,所以钱是爸爸妈妈辛苦赚来的,要好好地分配和珍惜。

例如如果孩子想要买一双新鞋,但是孩子的鞋子已经够穿,可以和孩子协商:今年的鞋子已经够穿了,明年再买这双鞋子好吗?

理性告诉孩子穷和富的概念

穷和富都是相对的,相信作为家长的我们,有时会很怀念儿时的时光,那时候我们很穷但却很快乐。没钱买玩具,就自己动手制作;没钱买书,就自己抄书订起来保存。,而现在我们赚很多的钱,却不如小时候快乐。

所以我们要告诉孩子,物质是一方面,精神层面带给我们的快乐往往更多。如果孩子想要什么,我们可以尝试diy,试着动手去创造价值。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经济不允许,也是因为我们想要得到diy后的快乐和满足感。

04

和孩子一起规划长远的计划

可以和孩子一起规划家庭的计划,例如旅行计划,例如买房买车计划,让孩子和父母一起对未来有一个期待,为了这个期待,我们要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基础上节约资金的支出。如果孩子提出无理的要求时,可以用这个期待来提醒孩子,孩子就会有所节制。

爸爸妈妈们,请别再对孩子说“家里穷,买不起”,而是让他们知道工作来获取金钱的乐趣;

请别再唠叨孩子“要懂事,别乱花钱”,而是告诉孩子你可以通过努力拥有美好富足的物质生活;

请别再对孩子倾诉“赚钱多不容易,养家多辛苦”,而是讲述你为这个家庭奋斗的自豪感和满足感,请收回我们对待生活和金钱的沉重感以及匮乏感,将希望与丰盛传递给下一代吧!